我和江科大的故事丨难忘在镇江船舶学院的日子

作者:颜本慈 孙旺弟 部门审稿人: 摄影: 视频: 单位: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2-04-06 投稿时间: 点击量:2102

颜本慈及其夫人孙旺弟 口述

【人物简介】颜本慈,1931年12月生,副教授。1953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被派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在苏联军事顾问帮助下,参与我国海军海道测量(航海保证)专业和航海导航专业创建工作。曾参与我国第一台航海平台罗经以及向太平洋发射导弹所需舰船惯性导航系统关键元部件的研制工作,获集体二等奖。1980年11月调镇江船舶学院,1981年5月至1986年5月任三系(自动控制及计算机系)副主任、主任,从事船舶电气自动化和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担任学校第一期研究生的指导教师和船院第一批外国海军军官技术培训教员。

我们是1980年11月份调来镇江船舶学院的,当时学校刚升格为本科院校不久,系部的设置比较简单,总共四个系,一系是船舶工程,二系是机械工程,三系是自动控制及计算机,四系是工业管理工程。我所在的三系只设置了两个专业,一个是船舶电气化自动化,另一个是计算机技术。

三系的两个专业有各自的教研室,其中电工教研室的人稍微多一些,电工学要对全校非电专业学生开课,所以电工学的师资比较完备,其他教研室的规模都很小。电工教研室最初只有3个老师,学生就两个班,一个班大概三十多人,所以虽然老师少,师资力量还是够的。计算机教研室最初连计算机都没有,后来沪东中华船厂给我们学校带来一台机器,是全院共用的,又过了一段时间后,学校购置了S09机,是当时比较好的机器了,但数量还是有限。从前上课的教室也非常简单,是平房,里面摆几排课桌,一张讲台,一块黑板。这些平房现在已经拆掉了,我们看着现在学校进门的位置的实验楼一点点盖起来,B1楼也是按原来中专校的规模建的,除此之外,其他的楼栋都还没有。

随着学校的发展,招生规模扩大了,师资力量不够怎么办?一个办法是从外地高校请进来。我们是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来到学校的,我专门回到哈尔滨去招应届毕业生,去招人才,招到我们镇江当老师。除此之外,第六机械工业部也从同属的外地学校调老师进来,比如当时上海交大也属六机部,从交大就调了毕业生过来。另一个办法就是我们学校自己培养,学校从中专校升格为本科后,计算机专业有好多新的课程,老师们也需要学习,学校就安排老师出去学习,到南邮或者南航进修,学完再回来教学生。

对于新进教师,学校提倡导师制。有些新老师没有工作经验,不知道课程重难点在哪里,怎么讲学生能够掌握好,所以我要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告诉他们。除此之外,还要教新老师批改学生作业,要求批作业不能简单打个对错,学生错在哪里要指出来。实验课也要带新老师去上,课前会要求他们先试做实验。当时就是通过这种老带新的方式培养他们的教学能力,新老师一般需要两到三年才能独立上课。

我们的课程设置相对来说是全面的,像自动化专业的自动控制、检测技术,这些课程都有。学校规定学生早上要出操,体委登记出勤情况,晚上要上晚自习,学生去固定的教室上自习课,这样便于老师们找学生答疑。每学期两次考试,像现在一样用学分制,但不是五分制,是百分制,学生毕业有毕业设计,由专业课老师出题目,针对某个问题来解决,有实践也有理论,要形成一篇论文。

学生所用的教材是高教部统一的教材,我们也结合课程实际编写了一些,由我牵头编写的有《海区导航设备》《控制微电机》《陀螺仪器电磁元件》以及《自动检测技术》等等。《自动检测技术》这本书前后编写了一年多,是国防工业出版社组织的,以前也没有电脑,是用方格稿纸手写完再送去印刷,初稿返还给我后,我再校对,有错误的地方我列出来,形成更正表,让出版社重新更正,一般一本书稿至少要校对两遍。

学校升为本科后,添置的都是最好最新的实验设备,比如电工教研室的实验室,当时使用的仪表精度是0.5级,精度很高的,用来给学生做实验。刚来学校的时候我们都很惊讶,因为在哈船院,我们做实验用的只是2级的普通仪表。我们从哈尔滨也带来一些那边大学里的实验的内容,觉得应该给学生做的,就尽可能都给学生实践一下。除此之外,我们每年都会带学生到上海沪东船厂实习,这项工作是一直坚持的,在八号桥还有学校的留守处,有几幢房子是专门给师生实习住的,学校非常注重实践。

学校升为大学本科后,我认为学生不光要会实践,更应该会探索新的内容,要向科研方向发展,所以我们通过找课题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那时候找课题一般要到六机部去找,也去南京的24所找过。六机部本身有些科研任务交给24所,我们就去和对方商量,能不能把一部分课题给我们来做,如果对方同意就签合同。拿到科研项目以后,我们会找一些学生参加项目,形成一篇论文,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现在大家渠道就多一些了,可以自己想题目来做。

第一批本科生的生源以江苏为主,也有几个来自其他地区,留校的学生很少,大部分学生都回家乡找工作了,一般是去船厂,有去沪东船厂的,还有去云南的昆明和四川、重庆船舶设备集团的。1984年左右,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与哈船院一起联合培养,也是我去联系的。之所以采用这种模式,是因为当时我们镇江船舶学院有些基础课还开不出来,但实验设备是有的,这样就从哈尔滨选拔比较优秀的学生,由哈船院负责讲基础课和专业课,学生做科研题目的时候再回镇江船院来做。我们学校这4个系,第一批研究生招了5个人,我也担任了学校第一期研究生的指导教师,当时带的这位学生现在是中船八院的副院长。后来我们学校慢慢发展,从外地引进了一些教师,研究生的课可以开设了,学校就独立招收研究生了。我也鼓励老师编写教材,例如方显进老师编写的《船舶控制电器与线路》。

颜本慈夫妇与本专栏记者合影


采访整理:程鹏 李巍男 刘馨阳

摄影摄像:王文强


分享到: